快手向左,抖音向右
快手、抖音、Vine、Ins……每个视频产品分别抓住了人性中的什么点?本文内容来源前快手社区策略产品负责人,YY 短视频业务副总经理崔怀舟,作为亲历者,他将从人群、场景、产品功能、内容生态以及团队产品逻辑等多个角度来分享对两大新平台的理解。
大家下午好,我的题目是《我们不一样》。
为什么用这个题目?
想说的是无论大家现在知道的抖音和快手是什么样的,可能他们本身也不一样。以及在我看来:他们有哪些不一样,我想说的是很多我们觉得根本不一样的产品,不一样的东西,我想把它分享出来。
一、算法让我们看到的不一样
大家对抖音和快手有些了解,一提到快手就是老铁双击666,还以为快手的员工都是农民,其实不是。快手两年前有些文章说里面有些人生吃猪肉,鞭炮炸裤裆;这是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快手的印象。
后来抖音起来了,有很多漂亮的小哥哥小姐姐,很多漂亮的生活;大家会觉得快手很接地气,抖音有调性,你觉得他们的用户画像有多大的差别?
有50%的用户是曾经装过快手也装了抖音的,你很难区分快手是最接地气的,抖音是特别有调性的。
- 参差多态,乃幸福本源
为什么会让你觉得这两个产品差异大?只是你看到的东西不一样,快手的算法也能让你看到很有调性的东西,你在抖音上刷着刷着,也能把你算成一个接地气的画像,只是你看到的不一样。
背后是有很大的逻辑,再往下是一些价值观念的层面:
- 第一层是表演:你看电影,看爱奇艺的自制剧;
- 第二层是分享:你可以把东西分享给认识和不认识的人;
- 第三层是表达:你只是想表达出来你当时的信息点。
最底层的信息是记录,记录是人最底层的需求。
普通人大多数是记录,会随时拍很多照片和视频,但是未必能够发出来,不能到分享和表演的地步。再往上是表达,短视频的功能是表达的诉求。我们知道你拍视频,是对声音的信号进行了模拟,但是有意思的是人的情感信息是如何被模拟下来呢?
比如你在加州自驾很开心,你可以把当时的大海拍下来,可以把当时的声音录下来,可以把整个风景记录下来,但是有些东西记录不下来,比如说当时的心情,你很开心,很放松,很想表达一些什么样的东西,这时候怎么记录?
后来短视频出现的一些东西叫背景音乐,给一个视频加上音乐变得很有意思,好像表达出了你当时的心情,给你加一些滤镜,很多小姑娘喜欢加一些兔子耳朵,加完之后去表达或者模拟你真实世界的信息叫做情感。
最后你分享给家人或者陌生人,这个顺序是大众到小众的。我们去看抖音,作为一个消费者去看抖音,基本上全是表演性质的内容。
- 注意力决定时长
- Vine:6秒
- 快手:7秒
- 电影镜头:10秒
- 抖音:15秒
表面上看的是秒数时长,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最早美国有一个产品叫Vine,是六秒钟一个短视频,后来挂了。
当时我看到这个产品还不知道快手,我打开发现里面全是黑人老铁,我都震惊了,在美国太刺激了!还有这种东西!
后来接触了快手之后意识到原来这是美国的快手,Vine当时是只允许六秒钟,后来快手是7秒,创始人说因为鱼的记忆是七秒钟。
按照好莱坞的电影统计,基本上一个看电影的分镜,平均一个镜头的时长大概十秒钟,这是什么样的概念?
你仔细看一个电影,基本上十秒一个近景、一个远景、一个侧面、一个特写,即使是一个人做对话的时候不是一个镜头到底的。
心理学上理解:一个人的耐心就几秒钟,抖音是15秒,比快手长了一倍,仅仅是一倍也蛮有意思。
我们自己认为视频越短越好,如果给你五分钟,你这个视频需要很长的组织编剧能力。
一个普通人是很难具备剧本的创作能力、分镜能力、讲故事能力,给你一镜到底,基本上这个视频很尬。现在中国很多年轻人还无法掌握三五分钟的视频能力,时长越长,离大众越远。
二、有啥不一样
- UGC短视频
最近快手起来了,大家知道UGC短视频。
- 前置摄像头VS后置摄像头
- 横屏拍摄VS竖屏拍摄
十年前你的手机只有一个摄像头,我们叫后置摄像头,拍的是你之外的世界;当有了智能机的时候,你可以拍自己。当你能拍自己的时候,第一次出现你在内容里,你出现的时候,你有社交的需求,当我只是拍别人的时候,拍风景的时候,尤其是快手,很多人拍大头照,我出现了,这是一个镜头。
第二个横屏拍还是竖屏拍摄?
以前是靠DV,是横过来拍的,往往你需要一个固定的位置,当你现在可以单手竖屏的时候,很多的场景就改变了,你会更碎片化。
比如说你在路上突然看到吴亦凡,你肯定是竖拍。这是两个硬件上的不同,智能机的普及和双摄像头的普及带来了UGC生态的升级。
我们看快手能够起来,抖音能够起来,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,再做晚一些或者早一些,都不是他们。
- 快手向左,抖音向右
去中心化这个概念提了好久,新浪微博就是一个很中心化的平台,快手是去中心化的平台。来自于你这个平台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什么样的构成,生产者在社区里整个分布是什么样的,大家都知道有头部生产者,腰部生产者。
快手里面还有大量的腰部生产者,我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,但是同样会生产内容,快手在价值观里,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公平的。
反脆弱:
- 去中心化
- 马太效应
- 公平普惠
- 基尼系数
快手是要避免马太效应,快手会考虑一些约束指标,除了CTR会定一些指标,比如说基尼系数,把这个量化。
快手还有一个指标叫边际效应:比如说你把一百万的播放给一个一百万粉丝的大V,你能想象这个社区里马太效应有多严重,但是如果按照边际效应来看,这个边际效应很差,怎么样找到整个CTR和边际效应的平衡,这是快手熬了很多年的平衡。
而抖音是这两年就火起来的,这是两家不同的逻辑。
快手向左,自我表达;抖音向右,娱乐消费。
快手是做自我表达和社交的,很多人分享年轻人的社交,快手说要做中国的INS,抖音也这么说。什么是INS?
INS的熟人关系链和陌生人关系链分发是6:4,INS是熟人关系链为主,带一点陌生关系。
其实抖音离INS比较远,因为它更像微博;少数优质的生产者生产内容,大多数人是消费。
抖音向右,他做娱乐消费,人类是娱乐至死的,会把所有东西娱乐化;它的对手是新浪微博,抖音起来之后,新浪微博的流量一直下降,大家以为快手不行了,但是快手又一直在涨。
三、怎么不一样
- 商业边界
抖音起来之后,快手并没有凉,这跟大家的认知不太一样。我刚才说了有50%的用户是重叠的,但是他们的需求不重叠。
你知道快手里面你看到的是鞭炮炸裤裆,但是大部分的快手人看到的不是这个,他们在同城里看到的周围五百米的小哥哥小姐姐,他们也在社交,在聊你睡了吗?你住哪?
快手的关注里很多的陌生人,双向关注里面互相打招呼和问候,这部分流量很大,但是你们又不是这群用户。
快手和抖音还有50%的用户不重叠,快手有下沉的用户,抖音上升;产品功能上快手很多是分发在关注和同城里,而不是热门和发现。快手坚持把流量去中心化的分发,给很多的流量给了腰部生产者。
快手的很多直播间是小直播间,你晚上刷快手同城就能看到,直播间也只有三五人,是社交直播间、语音直播间、聊天直播间,而不是大的秀场直播间。哪怕通过直播挣钱都是不一样的逻辑。
广告更明显,快手是接不了品牌广告的,抖音可以,这就有很大的差异。
- 内容分发核心来自于供需匹配效应
为什么抖音和快手会走到今天?传统门户网站时代包括PC时代的短视频网站衰弱,做内容分发核心来自于供需匹配效应问题,你能对生产者、消费者理解多少,代表你的分发能力做到多大。
过去是编辑推荐,到了个性化推荐,快手抖音做的是不定义品类,只是做聚类,但是快手和抖音做到这么大,好像个性化推荐能解决很多问题,但是个性化推荐有很多成本。
大量的用户和内容没有流量很难启动,所以快手拿着30%的流量给普通用户曝光,这也是帮助普通用户内容启动,否则长尾端内容无法被发现,这是个性化推荐的弊端。
大家明白了其实还有很多内容应该通过社交关系链分发,如果你没有关系链很多内容还是分发不出去,尤其是真正长尾的内容,如果你想晒娃,这是通过关系链分发出去的。
四、就是不一样
- 个人主义崛起
- 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
- 自我中心VS从中归属
- 垂直机遇VS泛化困境
短视频时代,以前是集体主义,我运营一些品类,你们大多数人去看。现在基于个性化推荐和社交分发是个人主义的崛起,一个普通人都能上热门了,突然表演一个视频能上热门。现在抖音也在做这个事,本质上是个人主义的崛起。
自我中心还是从众归属,以前千篇一律,现在训练你的模型之后,给你推的内容都是你喜欢看的,垂直机遇和泛化困境。
比如说快手在2012年,很多用户长得也很好看,也是城市里的用户,快手最早也想做这个用户,但是发现做不过美拍和秒拍,他们给了更多资源,这些用户就流失了。
后来涌进来的是东北用户。
抖音最开始是从大学生群体做的,后来泛化到音乐品类;泛化到现在生活技能,生活技巧各种各样的,快手也是在不断泛化过程中。
五、其实也一样
- 人性从未改变
人性从未改变,只是有待发现。
也许未来有更好的内容承载形式,但是需求永远存在。
第二是媒体,未来未必短视频是更好承载的方式,也许是直播等等;但是无论是社交还是媒体,无论是快手还是抖音,需求一直都在。
来源:嘉程资本NextCapita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