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乎、快手之后,谁是下一个流量金矿?

风不平3年前直播运营课程

2

微信将越来越“正式化”甚至“职业化”,而对人们的“业余生活“来说,内容社区化是一个重要趋势。

一、现象:内容社区火了?

日前,知乎和快手怼上了。

有网友在知乎上发快手点评,没想到被快手员工“扒皮”。接着此事引起轩然大波,快手接连应对不当,危机公关酿成了更大的危机。一时间,反对快手已经成为知乎上的政治正确。

快手和知乎仿佛两个国度。而这些分裂的社区们折射出的,恰恰是很多人的生活轨迹——

  • 早晨,在拥挤的地铁上刷知乎,围观撕逼;
  • 中午,在食堂刷脉脉,偷窥职场八卦;
  • 夜深了,打开朋友印象,刷匿名“三观”问答,找有感觉的异性;
  • 听音乐,打开网易云音乐,看看附近妹子的爱好;
  • 理发时,“小哥”又在炫耀最新拍的快手视频;
  • 约会时,女友打开in,刷各种“高颜值”的美妆、美食、旅游,记录精致生活……

这是今天城市众生的缩影:泡社区。每天晃荡在不同的社区里,释放着性格的不同面。

人群的分裂,性格的分裂,繁荣了一个个内容社区。进入2017年,资本回暖,内容社区们有了声量:

  • 1月,知乎完成今日资本领投的1亿美金D轮融资;
  • 1月,社区化的假装情侣完成1000万元Prea轮融资;
  • 3月,美篇完成真格基金投资的1700万元A轮,另辟蹊径切入了中老年社区方向;
  • 3月,快手完成由腾讯领投的3.5亿美金战略投资;
  • 3月,图片社交in 3.0版本上线,以LBS+兴趣为主的“世界页”亮相,突出有调性的年轻人内容;
  • 4月,高质量图文创作平台简书获得媒体关注,要营造一个更健康、更有价值的社区;
  • 7月,朋友印象获得新一轮1亿元融资。

毫无疑问,知乎和快手作为两个极端,正在引领内容社区的升级。接下来,谁能复制知乎、快手的成功,变成新的独角兽呢?内容社区,会是一个新的热点吗?

二、流派:内容社区的类型

纵观当下的内容社区,有四大流派:

1、内容中心派

以高质量的内容作为社区核心,一切围绕内容。知乎是中国最大的“深度内容”社区,以“问答求解”的形式,连接各行业精英和深度内容,内容的专业性和可读性是其核心,对于90%以上的大多数用户,即便没有任何发言,“刷知乎”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。

2、社交中心派

以用户创作的UGC内容为主导、强调社交属性。朋友印象致力于打造每个人的“陈列馆”,馆内“展品”由用户的生活记录、他人的评价、针对三观的灵魂问答组成,从而完成了对一个人的全方位记录,组成一个人的传记和百科,这些内容都会成为社交契机。

3、消费融合派

强调品牌与消费内容的分享,致力于广告和电商的转化。in是围绕白领女性精致生活的分享平台,高颜值的女孩子们用照片和视频记录着各自的美食、美妆、旅游等生活信息,这些分享又成为品牌消费的参考引导,从而成为热门品牌电商倒流的利器。

4、工具延展派

工具切入拓展到社区,社区内容反过来巩固工具应用。网易云音乐是小资中产们的最爱,不仅是音乐软件,歌单、乐评、附近、动态、话题打造出了一个有温度的音乐社区,你尽可以找到喜欢同一首歌的异性……这样一个家园设定让云音乐脱颖而出。

内容、社交、消费、工具,条条大路通罗马,为何最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内容社区呢?有个性调性、有消费价值的内容社区,会是最佳的前程吗?

先来看看大背景、大机会。

三、背景:泛娱乐,大时代

在《未来5年大机遇,做贩卖多巴胺的超级玩家》中,笔者已经指出:

新的经济周期已经开始,在平台(效率)战争大势已定的局面下,未来几年主要的机会在消费和“娱乐”:谁能帮用户更好地杀时间、去无聊、带来丰富的精神享受和满足,又不触犯政策红线,谁就能抓住新周期的红利。

内容社区正是娱乐时间“杀手”,会让用户产生沉浸性依赖。

只要抓住一个人群的娱乐时间和习惯,都可能成就一个内容社区独角兽——

年轻人对二次元的钟爱,诞生了B站;

年轻女性对品牌与精致生活记录和分享的需要,催生了in;

一二线高学历人群对深度长阅读的喜爱,催生了知乎;

二三四线和小镇青年中屌丝群体的无聊,催生了快手;

情感、三观和爱好的共鸣,自我描述以及来自朋友的实匿名描述,让朋友印象屡屡刷屏;

而学生群体对“文爱”的癖好,催生了假装情侣的社区繁荣;

甚至比如美篇这样的产品,我们可能闻所未闻,却是中老年摄影爱好者的园地。

未被把握的社会潮流,和更多未被开垦的人群,将为我们打造出更多的内容社区”独角兽“。

笔者曾在《还在迷恋垂直细分生意的创业者们,该醒醒了》一文中指出:垂直社区的社交需求,往往一个微信、qq群就能满足,其内容需求关注相关主题的公众号、微博大v就可以。那么一年过后,是不是要自己打自己脸了呢?

也许这些社区还有某些东西,无法被替代?

四、分野:社交只有一个,社区可以很多?

大多数人分不清社交和社区。

14年社交大热的时候,各种各样的打着社交旗号的app冒出来,但很多其实都是社区。

都有im对话功能,都有newsfeed动态信息流,都有群……关键是都有内容和关系,傻傻分不清楚。

怎么区分?社交和社区中都有着内容和关系,关键在于“以谁为核心”。

所谓社交,其核心是“人们关系的建立、维护和深化”。比如微信,主要是关系的维护和深化;而陌陌探探则围绕着发现和建立。

所谓社区,其核心是“围绕着核心关系和内容的群体参与”。社区是有着明确中心的,要么是大v和kol,要么是置顶内容,要么是热议话题,它把人们放在一个”中心化的广场“上。广场中心生产内容,其他人负责消费内容,围绕内容进行各种参与(围观也是参与)。

为什么社交领域机会没那么多?因为一个人日常维护的关系量是有限的,按照邓巴数最核心也就是150人左右。怕麻烦的中国人,会把较为重要稳定的关系放到一个地方去”批量处理“,这就是微信了。否则,如果一种关系一个平台,人们就会疲于奔命、无法兼顾地累死。

但是社区领域的机会稍微多一些,是因为人们想要体验的角色是相对多元的。你可能是职场白领、辣妈、文学爱好者、资深影迷、三观问题爱好者……那么想要体验不同的角色时,去对应的内容社区,远比在朋友圈的信息大海中筛查对应内容要高效得多。

维护社交关系是需要投入时间心血的,不然很快就淡化成路人。但内容社区没有这个压力,你要沉浸到一个新的状态和角色里,只需要点开内容社区,有的时候只看不说就好了。

你不可能把所有感兴趣领域、有那么一些儿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加成微信好友(社交),但是你可以在不同主题的内容社区和他们沟通。

当然,由于潮流的周期性和人群的分化有限,内容社区可能很难做到微信那么“大和稳”,市场的天花板要低一些。但也绝不像社交那样一将功成万骨枯,它会出现多个领域、多个人群的知乎和快手,小红书、in、宝宝树、朋友印象、美篇都可能复制这种繁荣。

五、爆发:社区冷启动三板斧

如果套用投资大咖金沙江朱啸虎”市场大、可复制、可防御“的投资理论,内容社区的价值一样成立。

如前所述,“市场仍然有、红利依旧在”,是内容社区的第一个优势。

第二个优势,内容社区的冷启动相对容易,可以出现爆发性增长。

做过bbs的人都知道,一个坛子做起来,并不需要一开始就有很多人和主题,它只要让用户进来的时候第一眼看到”这里有一些质量上乘的大咖和内容、并且持续更新“,就可以了。几百个个内容生产者所能创造的活跃氛围,就可能吸引几十万的用户。

一个内容社区要制造“热闹的第一印象”、实现冷启动,其实并不难。这两年更积累了宝贵的战术经验。

1、病毒营销派

通过一个“病毒营销”,迅速引发自发传播的链式反应,从而迅速获得巨大流量。这里的代表是朋友印象,无论先前的“三个词形容我”,还是后来的“想要匿名对我说什么”,他们一次次通过对用户的社交心理把握将病毒传播玩得炉火纯青,获客成本低到忽略不计。

2、工具导流派

instagram从照相工具切入,成就了最大的图片社交(社区)平台。国内的in从女性图片逼格化工具切入,构建了一个高颜美女晒旅游、美妆、美食的乐园。快手一开始是一个gif图和视频工具,却做出了了不起的短视频社区。近期的美篇则是朋友圈长图文工具,因为独有的调性成了中老年摄影者的新宠。

工具派的意义在于:

  • 往往从基础高频刚需切入,很容易获得稳定的流量;
  • 用工具生产出的内容可以分享到微信微博,引发二次传播;
  • 工具本身可能吸引专门的内容生产者,从而有利于潜在kol的发现和培养。

3、活动运营派

持续的活动是内容社区的动力之源。代表如颜值社区平台in,视频群聊趴呗刚刚上线,又联合环球小姐大赛打造线上“造星工场”,结果引发了激烈“内战”。

in注册用户已经破亿,其中75.3%为95后,83%是女性用户,消费意愿和能力较为突出,这些资源如何盘活?平台分两步走——

  • 第一步,邀请数千名环球小姐入驻,利用头部稀缺的明星资源,带动内容的PGC化升级;
  • 第二步,环球小姐“入侵”引发鲶鱼效应,in内的各类达人组成“in girls”战队向环球小姐发起挑战,争夺上总决赛现场的机会。很快,整个社区在美女们的颜值对弈中火爆起来。

六、沉淀:“隐形护城河”,不同的国度

冷启动容易,可流量怎么留住?内容社区有一个隐形护城河,叫“社区氛围”。

试想,如果遇到突发事件,你想知道”最新最快“的消息,一定会去微博。但是你想知道”最深度“的探讨,一般会去知乎。

你拍了一张精美有调性的照片,会发到in,但如果你打算“很没品”地逗逼搞怪,十之八九会去快手。

你今天忽然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发了条《异形:契约》的评论,你还想看到其他人的评论,但是接下来往下刷,眼前都是养身、投资、明星……所以你一下子很扫兴,索性去豆瓣看好了。

你想发一篇对产品的观点,但是发在朋友圈的话,是不是太装逼了会被同事笑话呢?于是你去了知乎。

这就是“氛围”,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,就好像你去东京、去泰国、去坦桑尼亚……都会感到完全不同的氛围,总有一种能深深吸引你、流连忘返。

知乎的社区氛围是深度、撕逼和故事,朋友印象的氛围是内心、描述和三观,快手的社区氛围是逗逼、搞笑和平民化,in的社区氛围是年轻、颜值和品牌……氛围对于对应的用户,有着不可阻挡的魔力。

七、粘性:护城河的“配方”

社区氛围由以下的元素组成:

1、主要的弱关系链形态

内容社区上呈现的,是各式各样的“弱关系”:KOL和他的粉丝们、不同兴趣的小组圈子社群们、围绕某一热点话题形成的瞬时情谊们……

如果说,社区的核心是生产和消费内容的人,那么一个社区的氛围也基本由其主要的关系链形态决定。

知乎的人群主要来自一二线城市的高学历人群,这就决定了“长内容”在这里不会被排斥,反而可能被追捧;快手上主要来自三四线城市和农村,你要逗逼不要装逼,否则没人理你;小红书从海购达人和明星买手们做起,这就和淘宝天猫形成了差异。

什么样的关系链,什么样的社区。

2、用户的角色身份

假如每个人都是千人千面,那么不同社区往往可以释放用户的不同面。

快手上充斥着自虐吃灯泡,生吃病死猪,动感社会摇,搞笑黄段子,显然是抓住了用户的B面。

相对的,in上大量晒时尚搭配,原创手绘,旅途美景、特色美食、胶片摄影等偏文艺风生活剪影,明显对应着用户的精致A面。如果你身体里那个文艺爱美的少女心开始泛滥,自然会在这里发布照片。

如果,你灵魂寂寞想要寻找精神共鸣(而不是探探那样纯看脸),朋友印象就是一个走心的选择。

当你想要变身二次元中二人群时,B站等是最后的失乐园。

而当你忽然变成认真好学、求知上进的“那个你”时,知乎就是最好的去处。

什么样的角色,什么样的社区。

3、主流内容风格

有一个词,叫“调性”。

不同的社区,会逐步形成各自的主流风格:在这里更适宜发布这种风格的内容,在这里更容易找到这种风格的内容。

比如,知乎上业已形成的“知乎体”,快手上逗逼创意的视频风格,in上的高颜值品牌风,简书上的文艺鸡汤风。

试想,如果你在朋友圈、贴吧或者豆瓣,用“知乎体”发东西,会受欢迎吗?大多数人一定说,太长了太装逼了!同理,你把快手上的视频发到土豆、美拍试试呢?所以发布哪种风格的内容,关键要看社区氛围的适宜。

适宜生产和消费某种风格的内容,对相应调性的用户是不言而喻的吸引。

不同品性的内容凝聚不同品性的人心,又框定了内容风格演进的氛围。

4、管理机制

内容氛围水面之下的核心,是整个平台的管理机制,这就像一个企业的文化常常由背后的制度决定。

为什么快手能从微视、美拍、秒拍的重围中脱颖而出,本质上是因为强大的机制。后三者从一开始就沿用微博的中心化机制,太倚重明星美女,这就导致普通人完全找不到存在感,更别说三四线城市和农村“被忽略的人群”了。

而快手采用的去中心化和算法推荐机制,形成了一种“普通人也可以红”的机制。快手的可怕不在于有MC天佑这样的人,而在于可以产生N个MC天佑的机制。

同样,知乎的“算法推荐+社交推荐+编辑推荐”机制,可以有效确保后来者的参与性。即便你在知乎是一个“菜鸟”,也完全可能一个回答几万赞成为大神。与之相对,朋友印象上的“匿名问答”则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,你不需要成为大V,只要用心答题、认真阅读,左划右划,系统就会渐渐帮你找到“三观契合”的异性。

5、活动和主题

制度是隐性的,对于用户来说,他们看的的就是每天不断流动的新话题和新活动,这几乎是“社区生活”最核心的构成。我们在社区每天经历的,就是一次次“发动群众斗群众”和一次次“主题活动搭台唱戏”。

微博的追热点,豆瓣的评论和小组话题,知乎的深度解读和日常撕逼,in上的环球小姐入驻和秀品牌活动……可以说,选择了什么样的活动,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和内容,也就客观上打造了社区的氛围。

关系、内容、机制、活动主题……社区氛围就这样形成了,它开始贩卖参与感和社群体验了。

有趣的是,尽管社区不等于社交,但社区平台的社交效能常常好于纯社交工具,为什么?

八、延伸:内容的附加值

那是因为内容社区的内容不只是内容,还有两种突出的价值:

1、社交价值

社交的有效,常常在于社交优势和动机的匹配和统一。社区中围绕不同话题的丰富讨论,可以将每个用户的优势、需求展现地淋漓尽致,进而有机组合。

在知乎上,一般用户“消费感兴趣的优质内容、发现牛逼的大神”,而对应的牛逼大神们,正好可以通过“长回答”来展现社交优势,建立自己的粉丝圈影响力,各取所需、有效匹配。

同样是问答社区,朋友印象上的问答不是为了“求知”,而是为了“匹配”,是为了找到和自己有共鸣点的异性,平台会通过算法将“契合点多的人”连接起来:你的交友需求是喜欢摇滚和电音、喜爱Lonely Planet推荐的旅游路线,朋友评价是大度慷慨不记仇,而对方统统满足,又正好喜欢你的关键词,“印象”就成了社交纽带。

中国人的社交,常常需要缓冲带,即破冰的场景和话题。如果一上来直接一对一,往往会变成没有话题的尬聊。所以大家需要“内容”作为缓冲区,先围绕内容互动一下,点赞评论沟通,逐步熟络起来。这是内容社区之于社交的另一种价值。

2、长效价值

与一般的资讯和社交产品不同,内容社区的内容往往具有“长效性”的特征。

知乎上的问答完全可以作为深度版的“百度知道”,一个问题展开后,不论是否下沉、只要有用户有相关问题,都可以通过搜索一探究竟。

朋友印象上的印象标签和对每个人的360度描述组成了一个人的“数据库”,用户可以像谷歌百度一样去检索一个人的一切,喜欢看什么电影听什么音乐吃什么菜,性格、三观、人生故事、朋友评价,这些内容一经发布,就成为一个人的“大众点评”,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黯然失色。

in是消费品牌和口碑的参照手册。美女们围绕美食、美妆、旅游等的生活记录沉淀出有价值的消费场景内容,而这些内容如同“大众点评”一样可以成为用户消费的指南、品牌营销的利器。

社交性、工具性、长效性的结合,赋予了内容社区突出的价值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无懈可击。

最大的弱点,往往隐藏在最大的优点那里。

九、风险:社区沉淀的瓶颈

这个优点就是社区氛围。

尽管社区可以利用“氛围的力量”有效获得对应流量,从而“下不去”。但是,社区氛围也常常阻隔了更多人的加入,使打造全民社区的努力变得困难重重,所谓“上不去”。

试想,如果擅长微博体的段子手进入知乎,一般肯定不受待见,你发几天就没劲了。换句话说,如果微博体段子手们大量涌入,那么知乎的死忠们又可能离开,因为氛围变了,“感觉不一样了”。

因为氛围,死不了,做不大,是很多社区的通病。

也有人说,什么社区呀,不就是一个BBS吗?既然过去的BBS已经纷纷衰落,你凭什么说内容社区很有希望?

其实,传统BBS的衰落,是因为五个主要的原因:

1、用户涌入,信息噪声增加

用户量一旦上去,必然“人多嘴杂”,结果很多用户不仅不能有效匹配,还会互相骚扰。用户涌入越多,管控难度越大,要在信息噪声的海洋中找到喜欢的东西就越难。

2、话语集中,参与感丧失

话语权很容易向少数KOL集中,他们成为麦霸,而多数人只能默默围观,缺乏参与感。

3、KOL抱团,后进者很难出头

这就好像在知乎上,大V点赞的权重远远超过普通人,而如果你不会“站队”得罪了人,还可能遭遇组队点踩投诉,这就让后来者渐渐不大愿意发东西。

4、蒸发冷却,劣币驱逐良币

另一种可能是,新来者的迅速涌入,渐渐拉低了社区的平均水平,导致顶部的大v渐渐不想说话、逐步离开,然后进一步加剧了社区的水化。

当认真生产内容的人努力了半天憋出一篇大稿,效果还不如故事、八卦、鸡汤和段子时,他们也就不想写了。

5、PGC依赖症

尽管从估值的角度,一个全民UGC的平台往往更有想象力。但是实践中,很多声称UGC的平台最终都免不了PGC化。当然,这里的PGC未必是平台主动雇佣的“写手”们,而更可能是各个平台上的做号者们,“薅流量的羊毛党”。

在中国,PGC几乎必然长远压制UGC,原因一是专业生产内容者更容易获得流量,更知道怎么抓住用户G点、流水线一般地生产爆款内容,这个优势“有感而发、即兴创作”的UGC们不具备;二是专业内容生产者持续生产的动力更足,往往已经建立了围绕内容流量的“赢利链条”,这比单纯凭兴趣情怀的UGC们会好很多。

即便在微信这样的平台,转发分享PGC内容越来越多,原创热情相对降低,也是一个可见的趋势。

从PGC运营开始切入,往往短期内就很容易完成社区的冷启动,但是长远看却常常可能扼杀了大众UGC参与的氛围和热情,不大可能形成生态。但是从UGC切入,免不了陷入信息噪声的苦海,最终往往逐步PGC化。

正因为这五个原因,传统社区们几乎完全无法抵御“盛极而衰”的宿命,当大量用户涌入、数据达到最高点时,各种潜伏已久的矛盾问题纷纷爆发,事实上下行曲线已经悄悄开始。

新一代内容社区可以逃脱这种宿命吗?

十、演变:过去与未来

回顾历史,社区一直在进化。

第一代社区,就是传统的论坛BBS,其特点就是“版主推荐”。版主置顶了,版主加精了,版主发起活动了……但是版主的能力永远是有限的,面对千奇百怪的需求也往往众口难调。于是一旦海量用户和信息涌入,他们就hold不住了。

第二代社区,是微博、instagram这样,其特点就是“社交推荐”。你关注不同的大V,看到的东西就会不一样。但是这样的社区很容易被“做号者”钻空子,最后变成僵尸粉和水军们的乐园。同时,话语权迅速向KOL集中,一样导致大多数用户毫无存在感和参与感。

那么,现在正在崛起的新一代内容社区,则很有可能是“算法推荐和社交推荐的统一”(甚至更偏向于算法),从而作出今日头条版的内容社区。比如在快手上,平台根据你的爱好推荐相关的短视频,而你即便没有海量粉丝,也可能因为内容标签而推送给对应的用户群,从而获得很好的传播。

这样一来:

  1. feed流里千人千面,每个人看到的信息都是他感兴趣的,减少了信息噪声;
  2. KOL们看到的也是他感兴趣的,觉察水化、蒸发冷却的可能性降低;
  3. 话语权就不再只是向大V集中,新人只要内容质量过硬,一样有出头机会。

看起来,问题迎刃而解了,但是,算法推荐一样有它的局限:

  1. 任何算法都必须以一定的数据量为前提,否则毫无意义。也就是说,你必须已经取得较大规模的用户、积累了一段时间的用户使用,这个算法才准的起来,更何况很多内容很难CTR、贴标签。
  2. 算法推荐很容易带来茧房效应,当发现用户对一类信息感兴趣后,就拼命推送这类信息,而失去了更大范围的丰富可能,人的视线越来越狭窄单调。从实践中看,无论头条还是快手,这种做法最后都可能导致平台的low化,就是渐渐用户看到的都是最浅显通俗、简单粗暴的内容,因为这些是最容易在短期内“抓住人性”的。

从这个角度说,算法推荐怎么玩?算法推荐和社交推荐的权重怎么做?问题还很多,但并不妨碍内容社区的大时代扑面而来。

十一、趋势:独角兽的黄埔军校

回到开篇,为什么说“内容社区”很可能是未来呢?在这个未来中,会不会出现更多知乎、快手这样的独角兽呢?

有几点值得关注:

1、微信朋友圈可能即将开始“下行曲线”

有没有注意到,当微信开通了“朋友圈三天可见”功能后,很多人毫不犹豫地启用了这一功能呢?

事实上,这是微信Snapchat化的重要表现,如果说过去的朋友圈就像是Facebook的个人主页,是你自己的展览馆;那么加上这一功能的朋友圈开始变得像Snapchat的Story功能,越来越迎合“注重隐私、惧怕社交压力、喜欢删掉过去状态”的年轻人们。但为什么朋友圈会忽然触及隐私和社交压力呢?

因为今天的朋友圈已经不同以往,不再是最亲密的私人关系,每个人的微信中都涌入了父母、同事、领导、生意伙伴……等各种各样的关系,即便好友分组也处理不过来。

于是,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在朋友圈说话,分享别人的文章和晒出正面成功的自己,变成了最保险的选择。

虽然朋友圈是去中心化的,但伴随着用户平均好友的增加,信息噪声、蒸发冷却、参与降低……这些传统社区的问题都出现了。
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微信好友的增加是一个必然趋势,只是快慢早晚而已。我们可以推断在不远的未来,朋友圈的feed流吸引力将一步步下滑,人们开始有时间去关注其他的feed流。

2、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参与感太弱

朋友圈之外,另两种主流的feed流就是“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”和“头条为代表的内容平台”。但是他们的问题是一致的,大多数人只能成为默默的围观者,很难找到参与感和存在感。

基于1和2,内容社区作为“调性更精准”、“参与感更强”的feed流,有明显的竞争力。这是从产品体验的角度,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是社会趋势:

(1)熟人社会的瓦解,陌生人社会的到来,这一点在一线城市已经非常明显,未来会向二线延伸。从一个更长的曲线来看,“弱关系”的作用会日益明显,而内容社区是弱关系发酵的主要场合之一。

(2)人群逐步分裂,呈现圈层化的特征。伴随着阶层的分化和固化,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那个统一的主流,我们的世界将被更多的兴趣和亚文化圈子分隔,这给社区平台们带来了巨大的机会。二次元们在b站集结,三观共鸣爱好者在朋友印象,长内容粉丝们在知乎和简书,追求美丽精致生活的妹子们在in和小红书……中国人太多,搞定一类人,可能都是千万上亿的规模。

(3)NGO体验的缺失,带来了巨大的势能。为什么大家会热衷于微博知乎的围观和撕逼,其实是内心深处对“广场体验”、“社群归属”的向往。在小政府、大社会的西方,NGO的发展充分满足了这一需求,各种聚会、运动甚至游行搞得有声有色、过节一般,就使人们对社群归属的需求得到了充分释放。而在中国,NGO的发展相对疲软,所以各种线上社区反而承接了这一职能,成为了民间组织动员力量的一部分。在一次次“发动群众斗群众”的热点事件中,大家都过得很充实。

(4)在用户消费升级的过程中,内容社区正因为独特的“内容关系”二向性而成为重要的数据参考。比如知乎上“男生如何买领带”、“男生如何订做西装”等,都是笔者特别关注的问题。比如in上高颜达人的旅游、美食、美妆分享,都会变成年轻女生们的消费示范。直接的结果是这些内容社区的商业化会更容易,很容易成为大品牌“软性植入”的主战场。要知道,主流品牌商除了追求流量和KPI之外,对平台本身的品牌调性和受众群体特性更为看重,如果你的平台格调文雅且氛围清晰,受众群体又是95、00后一代,在商业化探索上会容易很多。

微信将越来越“正式化”甚至“职业化”,而对人们的“业余生活“来说,内容社区化是一个重要趋势。知乎拿下了一部分长内容爱好者,in以有调性内容笼络了一大部分95后美少女用户,朋友印象正在出征”年轻人的情感三观爱好“领域,宝宝树则进击母婴内容、简书正在收割文艺鸡汤爱好者……这些社区中,都可能出现新的巨兽。

如果你发现了某个未被占领、你又擅长的内容和人群区块,还等什么呢?

 

标签: 小红书运营

相关文章

「用户成长体系」,真能留存用户吗?

「用户成长体系」,真能留存用户吗?

  95后青年小Y每天都会收到众多热情的邀约: 亲,xx想你啦,来跟xx一起规划一些新单词的学习吧! 到了每天写日记的时间了! 陛...

小红书推广笔记营销攻略 !

小红书推广笔记营销攻略 !

如果你问我哪个平台用户看广告都看的不亦乐乎?那一定就是小红书!小红书从2013年成立到现在,先是做单纯的PGC内容,到如今成为一个以UGC内...

小红书产品分析报告!

小红书产品分析报告!

  小红书被誉为当下年轻女性的种草神器,一个UGC的购物分享社区,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电商之路的呢? 2013年,我国超越德美...

小红书用户运营策略分析报告

小红书用户运营策略分析报告

  以小红书为代表,小红书上入驻了许多博主,从明星到素人皆有,她们经常在上面发帖帮助大家种草或者拔草。在诸多产品中,小红书是如何占...

如何做好内容运营,在于这8个细节!

如何做好内容运营,在于这8个细节!

  本文主要将作者在做新媒体矩阵过程中,有价值、正确、系统的内容运营方式分享出来。这篇文章将通过 8 个维度,教你作为一枚新媒体从...

如何复制江小白、喜茶的成功?

如何复制江小白、喜茶的成功?

  品牌营销是一门综合了科学和艺术的学科,借助可量化、系统化的运作,以公式思维去创造品牌,只要持续不断发力,品牌的成功就是一种必然...